历史开讲:
古人常言:“狡兔三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狡猾的兔子会准备三个藏身之地,这既可以用来形容兔子的聪明,也暗示着某人机警、诡谲的心思。然而,当这句话用来形容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——管仲时,所带的含义却是另一个层面:它不仅代表着他深思熟虑的智谋,更体现了他在乱世中的极高智慧。
那么,管仲为何被形容成“狡兔”呢?他的生命轨迹又有着怎样的跌宕起伏?这一切都要从那个风云激荡的春秋争霸时期说起。
展开剩余87%公元前685年,齐国迎来了第十六位国君——齐桓公,姜姓齐国的继承人。然而,他的上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充满了波折和坎坷,尤其是他那位争夺王位的弟弟公子纠,以及一位重要谋士——管仲的阻挠。
在春秋五霸的时代,所谓的五霸并非五个同时期的霸主,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,霸权的更替频繁且充满了激烈的竞争。在那时,诸侯国间的竞争愈发剧烈,因此各国都会提前安排好继承人,避免突发状况。齐国的继承人问题,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。
齐国自周天子将姜子牙封为齐国以来,历经数代更替。到了齐僖公时,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姜诸儿(公子诸儿)、次子姜纠(公子纠)、幼子姜小白(公子小白,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)。此外,齐僖公还育有两个十分美丽的女儿:宣姜与文姜。
当年,周公旦所立的“嫡长子继承”制度,成为了继承王位的主要准则。然而,春秋时期的各国在继承问题上,更侧重于“政治联姻”,通常会考虑到各方势力的影响。因此,齐僖公的长子姜诸儿,由于母亲家世平凡,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母亲则都出自贵族,这无疑增加了他们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。管仲在与鲍叔牙商议时,分析当前局势,认为:“诸儿年长而背景较弱,未来的局势难以预料。要稳定齐国,非公子纠或公子小白不可。”
不过,如何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之间做出选择,成了管仲面临的新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,鲁国与齐国之间,长年有着纠葛与敌对。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卫姬则是卫国人,避难来到齐国,并早早去世。因此,管仲在考量之后认为,公子小白会更容易获得百姓的支持,最终他判断,公子小白极有可能成为齐国的新君主。
尽管管仲的分析深入且有理有据,但他并未把这当作谋取个人权位的机会,而是主动劝说鲍叔牙担任公子小白的辅佐大臣,而他则选择去支持公子纠。从外人眼看,这似乎是一种“政治投机”,但其背后深藏着复杂的战略布局:成功的关键,取决于天时地利的配合。
公元前698年,齐僖公去世,继位的公子诸儿登基称齐襄公。然而,他一心沉溺于权力和享乐,做事极端荒唐。因儿女私情,他不仅杀害了鲁桓公,为了讨好鲁国又杀了自己的叔叔彭生,甚至准备对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下手。齐襄公的暴虐,终于引发了齐国内部的反感和不满,公元前686年,他在一场政变中被堂兄公孙无知所杀,而公孙无知很快也被反叛者所杀。
在这一过程中,公子纠和管仲一起逃往鲁国,而公子小白则与鲍叔牙一同逃往莒国。齐国此时空缺,谁能抢先返回,谁便能占据王位。于是,一场惊心动魄的“生死赛跑”正式展开……
根据史料记载,鲍叔牙与公子小白先行出发,管仲察觉后亲自上前拦截,他命召忽带着公子纠急速赶路。途中,管仲几乎追上公子小白,并射出一箭,但只打中了公子小白的铜制衣带钩。当管仲上前检查时,公子小白装作死去逃过一劫,这一计迷惑了管仲,也让鲁军一度产生错乱。
不久后,公子小白还是先公子纠一步到达齐国,最终得到了齐国贵族的支持,成为新的国君——齐桓公。为了消除隐患,齐桓公发动了对鲁军的进攻,最终公子纠被刺杀,召忽也因“终身只侍一主”的忠诚自杀。然而,管仲却得以幸免,甚至在不久后成为齐国的宰相。
这一切的变化,其实都源于管仲为自己“留有余地”的独到之处。在与鲍叔牙商议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选择时,尽管他几乎猜透了未来的局势,却并未为自己争取公子小白的辅佐职位,而是主动将这一机会留给了鲍叔牙。这种选择看似是风险对冲,但背后深藏着两人之间深厚的信任和知己之情。
管仲的真实身份为管夷吾,姬姓,曾被传言为周穆王的后裔。然而,在那个“礼崩乐坏”的春秋时代,即便他有王孙之名,却也只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普通人。幸运的是,早年间,管仲与鲍叔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二人共同经营生意,后来一同参与了齐国与卫国的战争,从而走上了仕途。尽管管仲在事业上多次遭遇挫折,但鲍叔牙始终在背后支持他,替他辩解。正是鲍叔牙的坚定支持,让管仲在多次危机中得以东山再起。
然而,管仲真正展现智慧的时候,是在他选择放弃自己成为公子小白辅佐大臣的机会,而是将这一重任交给了鲍叔牙。两人分开支持两位继承人的选择,正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,确保在未来的局势变化中,能保持立场。
在阻止公子小白前往齐国的过程中,管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军事才能,且射中公子小白后的犹豫,也表明他早已在内心做好了“留有余地”的决定。
当齐桓公最终登上王位后,尽管他曾因为管仲那一箭心生杀意,但鲍叔牙却大胆为管仲辩护,称他为“天下奇才”。在鲍叔牙的劝说下,齐桓公决定暂时不杀管仲,反而任命他为宰相。齐桓公也逐渐意识到,只有借助管仲的智慧,才能实现霸业。
在管仲的改革下,齐国迅速崛起,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。而齐桓公最终也彻底依赖管仲的治国策略。管仲去世后,齐国逐渐衰败,但管仲与齐桓公的合作仍然被后人传颂不已,堪称古今君臣关系的典范。
管仲以“留有余地”的智慧,为自己的未来铺路,这也是古人总结出的真理:“事莫说绝,话莫说尽。”在人际交往和人生抉择中,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,便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盈配资-炒股配资软件排名-配资网哪个-股票配资炒股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