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二日的辽宁丹东凤凰山,蓝天白云,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。谁也没料到,在著名的“老牛背”景点,一场悲剧骤然发生。
一名五十一岁的男子,和家人一起爬山途中,感到有些疲惫。他便像许多游客习惯做的那样,直接坐在了路边供人扶靠的金属护栏上稍作休息。他的妻子就在几步之外,四五米的距离。
下一秒,男子的身体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向后倾斜,完全失去了平衡。没有任何缓冲,没有来得及呼救,甚至没有一丝挣扎的机会,他的身影瞬间从坐着的护栏上翻出,坠向护栏外侧陡峭、深邃的崖壁之下。
妻子目睹丈夫在眼前消失,大脑一片空白,随即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,慌乱地哀求周围其他游客赶紧帮忙打电话求救。
山区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,然而“老牛背”的危险地形成为了巨大阻碍。那是一条长约一百米、犹如巨大牛背脊骨般的天然狭窄石脊。它的两侧是近乎垂直的万丈悬崖,岩壁陡峭得令人望而生畏。
想要通过这条石脊,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驴友也常常需要弓着腰,手脚并用,小心翼翼地挪步。在这样的地方寻找失足者,无异于大海捞针。三个小时后,救援人员终于在下方陡峭崎岖的山地某处找到了坠崖的男子,令人痛心的是,他已没有任何生命体征。
回看事故现场,“老牛背”本身的高、险、窄特性无需质疑。问题的另一个焦点落在了那排本应起到保护作用的护栏上。多位游览过凤凰山的游客反映,那段区域的护栏高度普遍不高。一个成年人正常站立时,护栏的顶端大约只及腰部位置。
当人因为疲惫选择坐在上面休息时,其整个后背和上半身的重心就完全移到了护栏外侧——也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那一侧。稍微一点后仰,或者一个不稳的晃动,就可能直接翻落。护栏内侧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空间。这次事故中的男子,正是发生了这样的致命后仰。
事后流传出的现场视频和图片显示,这些护栏部分位置锈迹明显。在整个“老牛背”路段,也找不到多少清晰、醒目、大块的警示标牌。
比如最常见的、能直接提醒游客避免危险行为的“禁止坐靠护栏”或类似警告语,数量相当稀少。景区方面对此的回应强调,他们肯定不允许游客擅自翻越护栏,并认为大多数游客是具备基本安全意识的。
围绕这起悲剧的讨论很快激烈起来。有声音强烈质疑景区护栏设计存在根本缺陷:高度明显不足以提供有效保护,尤其在如此险峻的地段,更应加高加密,或者增设防护网。
同时,警示标识的设置也饱受批评,过于稀少和不起眼,无法有效提醒游客潜在的危险,尤其在疲劳状态下,人的安全意识会大打折扣。很多人呼吁景区应在像“老牛背”这样的高危路段增设更多防护措施,比如不定时巡查、加装自动语音提示广播。
然而,也有许多观点指向了更核心的责任归属问题。景区虽然有管理义务,保障安全设施的合规性和警示的到位,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区能替代游客自身的判断和选择。一个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,身处悬崖峭壁之巅,理应清醒地认识到环境的危险性。
坐在一道仅及腰高的护栏上——而护栏之外就是万丈深渊——这样的行为本身,就包含着一种对风险的轻视或者说误判。这不是挑战极限,但无疑是一次明知有风险(地势陡峭、护栏低矮且外侧悬空)却依然进行的尝试。
就像驾驶车辆时无视交通规则一样,一旦发生事故,责任的厘清虽然必要,但后果往往是不可承受和无法逆转的。
问题的症结似乎出在了很多人潜意识里的那种“应该没事”心态。山就在那里,它的险峻一目了然。规则也很简单:不要在悬崖边缘逗留攀爬,尤其不要坐在低矮、悬空的护栏或任何危险的边缘地带休息。
但在实际中,抱着“别人也坐了没事”、“我就坐一分钟”、“累了实在站不住”、“看着也没那么危险”等念头去冒险的人比比皆是。“应该不会出事的”侥幸心理,在一次次“安全”的冒险中被反复强化,直到某一次,不幸降临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景区有持续改进、提供更充分保障的责任底线,这不容置疑。但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,清晰地认知自身行为的边界,对大自然的力量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,是任何外部设施和警示都无法完全替代的防护屏障。一次随意的歇息动作,其代价可能是生命本身。
冠盈配资-炒股配资软件排名-配资网哪个-股票配资炒股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